柔性的组织结构
发表时间:2017-06-25
搞制造业的朋友都知道,在设计流水生产线时,有刚性生产线与柔性生产线之分,那二种生产线的区别是什么呢?
柔性生产线,顾名思义,有许多弹性,可以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,或同一类型产品的不同规格,满足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,投资方只需要一条生产线就可以满足多种需求,并且比较容易地在不同产品之间转换。
但柔性生产线对于设备的要求比较高,要能满足不同的生产加工要求,完成多种加工任务,很多情况下,需要投资许多巨大的加工中心,同时,对于操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,培训员工的成本也较高。刚性生产线,那就正相反,只能生产某一种产品,或某一类型产品的某一规格,因此投资方需要投资几条生产线,生产不同的产品。
但由于刚性生产线只生产某一特定的产品,因此对设备的要求比较简单,只需要从事单一的生产任务,同时,对于操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应降低了,新员工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够上岗了。
如果我们把这个刚性与柔性的概念运用到管理上来,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刚性的而不是柔性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
2007年、2008年这二年经济状况非常好,很多公司都制定非常宏伟的未来发展计划,相应地各个职能的管理班子也搭起来了,但一到08年底,经济快速地下滑,也看不到什么未来的希望,各个公司开始了裁员的风暴,有弹性吗?没有。
公司本来的业务运行非常正常,最近突然出现了几起质量事故,所有的部门参与进来了,包括质量工程师、制造工程师、供应商的管理、客户服务工程师等等,各个部门都不约而同地提出需要增加部门的人手。可以批准吗?如果质量问题解决后,这些人怎么办?有弹性吗?
这就提出了一个命题:如何建立一个柔性的组织结构?这个组织结构能够应付不同环境下对管理的要求,这就要求在我们的组织结构里也有类似于“加工中心”的部门,能够满足不同的管理要求,并且能够在不同要求间快速切换。
举个例子,“业务规划与发展部门”,这个部门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关注于新的业务机会、投资机会、并购机会、业务拓展机会等等,不断地与公司内部不同的部门进行沟通,平衡外部的各种机会与内部的资源,最后确定公司下一步的战略。
一旦确定的方向,这时候公司需要有团队对这个战 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,拿出有操作性的战术,完成可行性分析报告,需要与相关政府部门联系,需要与合作伙伴有初步的接触,这个团队把那些概念进一步落实成行动计划。
一旦有了具体的战术,接下来公司需要有更多的资源去跟进这些项目,包括市场、财务、运营、人力资源等等,跟进那些行动计划,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。
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的,一旦完成这个阶段性的战略,公司又会回到第一步,寻找新的机会。
但,任何一个公司不能同时建立三个团队,分别负责战略、战术和操作,因些很多时候公司的需求都会是交替的。这时候,我们就期望“业务规划与发展部门”能够像“加工中心”一样,有能力完成不同的功能。
“六个西格玛部门”或者“精益生产部门”也可以建立成组织结构中的另一个“加工中心”,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。
六个西格玛或者精益生产是许多公司推行的质量管理工具,不仅仅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,也能很大程度上优化公司的管理流程。
当业务好、或持续看好的时候,公司对未来充满着憧憬,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管理要上一个台阶、业务流程要更加优化、信息化的程度要提高等等,当然完成这些目标是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源来支持。“六个西格玛部门”或者“精益生产部门”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,帮助公司实现这些目标。
当公司的业务遇到挑战时,不再需要这些“景上添花”的部门,而需要更多的人来解决问题。这时“六个西格玛”或者“精益生产”将是一个很好的工具,解决公司现实的问题,这个时候,部门的员工可以很快地分流到前线,直接参与战斗。就像在生产部门推行柔性生产线时,对于设备、与员工的要求都相应要提高,在管理中,如果要把这些部门变成柔性的管理团队,同样,对于这些部门的员工的要求就不一样了,他们需要具备更多的跨部门的工作经验、较强的管理经验和项目管理经验、较强的领导能力、执行能力等等。
当然,可以充当“加工中心”职能的部门不仅仅上面所谈的几个,我们也可以把许多部门提升为“加工中心”,比如“内部审计团队”、“项目管理团队”等等。
当一个企业,拥有这样一支或数支团队,进可攻、退可守,就可以更好地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,给自己更多弹性。
在信息时代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,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和格局必然要打破旧的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,危机和机遇并存,而危机带来的痛苦或许还没有完全消退,危机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,希望下次危机来的时候,我们的组织会有更多的柔性。